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由湖北教师考试网提供同步湖北人事考试网。更多关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湖北教师招聘备考技巧的内容,请关注湖北教师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咨询电话:13307268087(微信同号)。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行为分类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2)基本规律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理论应用
规律 | 条件 | 行为发生频率 | 举例 | |||
强化 | 正强化/积极强化 | 呈现愉快刺激 | 增加 | 表现好奖励小红花 | ||
负强化 /消极强化 | 逃避条件作用 | 逃避已出现的厌恶刺激 | 撤销厌恶刺激 | 增加 | 表现好撤销处分 (逃避)看见垃圾绕道走;(回避)害怕见生人不敢上街 | |
回避条件作用 | 回避预示出现的厌恶刺激 | |||||
惩罚 | 正惩罚/ 呈现性惩罚 | 呈现厌恶刺激 | 降低 | 表现不好罚做值日 | ||
负惩罚/ 取消性惩罚 | 撤销愉快刺激 | 表现不好撤去小红花 | ||||
消退 | 无任何强化物 | 降低 | 不理睬孩子的哭闹 |
(1)程序教学
1954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它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程序教学遵循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五条基本原则。
(2)行为塑造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子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他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3)行为矫正
通过消退则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过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因为他们通过哭闹能得到诸如玩具、冷饮等强化物。为矫正这种行为就不应再给予强化,因为父母的无端让步实际上正起着强化不正确行为的作用。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
(4)扇贝效应
斯金纳在白鼠实验中发现,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到达高峰,说明白鼠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被称为扇贝效应。即在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以新颖的奖励方式激起学生获得奖励的渴望,从而保持积极持久的态度。
(5)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